春秋时期,曾在中原大地上繁荣兴盛的几百个诸侯国,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走向了灭亡。而到了战国时期,经过了无数的纷争与交替,华夏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以七雄为主的格局。这七国之间,强弱差异悬殊,从魏国在战国初期的独占鳌头,到中期秦、齐、楚的三国鼎立,再到末期秦国与赵国的争霸,二百多年的历史波澜壮阔,充满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故事。
然而,战国的真正历史,并非完全是各国诸侯的争雄,而是秦国在其中逐步崛起、变强,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至于为何最后胜利的会是秦国,答案毫无疑问指向了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
在那个百国争雄的时代,各国都在试图找到出路,而变法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然而,变法并非易事,因地制宜,因国情而异,各国的变法路径也大相径庭。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等人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变法方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思路。只可惜,这些变法大多未能坚持到底,真正把变法进行到底,改变国家命运的,只有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
展开剩余81%商鞅变法的实施,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我们细细审视这一历史“手术”,便能发现,它也并非完全没有弊端。为了能够破解商鞅变法带来的问题,秦国历代君主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而这恰恰也是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是什么问题,让秦国不得不在解决商鞅变法弊端上付出巨大心力呢?
秦国之所以需要如此多的努力,部分原因源于它的地理位置。作为战国七雄中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国家,秦国几乎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频繁用兵。战火不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与资源,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秦孝公在继位后意识到,单靠不断的战争并非长久之计。他目睹了秦国在长期征战后的贫困和衰弱,立志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辉煌霸业。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秦孝公深知,想要强国,首先必须要依赖人才。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秦国在人才上的短缺。他四处招募人才,但在本土并未找到足以振兴国家的领袖人物。于是,秦孝公打破传统,向山东六国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他在求贤令中说道:“凡大才能治国者,寡人与之分国。”这一号召立即引起了山东士人的广泛响应,纷纷前来投效,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便是商鞅。
商鞅本就才华横溢,而秦国无疑成为了他施展抱负的沃土。进入秦国后,商鞅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并开展了极为彻底的变法,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改革。商鞅变法不仅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更影响了未来几千年的历史走向。与此同时,秦国逐渐形成了在山东六国招募贤才的模式,这一模式为秦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张仪、公孙衍、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出现,标志着秦国在治国理政上逐渐强大。
然而,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商鞅变法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它限制了本土人才的培养。秦国虽然涌现出了无数能打胜仗的将领,如白起、王翦等人,但在治国之才上,秦国却始终缺乏足够的储备。商鞅的变法创造了一种环境:秦国的年轻人除了要么从军参战,要么从事农耕,几乎不可能通过学术研究或者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使得能够治理国家的文官几乎全都来自外地,尤其是山东六国。
商鞅的改革虽然让秦国在军事上屡战屡胜,但也导致了本土知识分子的萎缩。通过商鞅的法令,秦国实际上封死了学术和文化成长的道路,导致国家本土无法培养出可以治国的政治人才。这一现象,也促使秦国历代君主必须不断从外地引进治国人才。
幸运的是,这一不足并未削弱秦国的强大。因为秦国深知人才的稀缺,始终没有停止从山东六国引进智士的脚步。通过这一模式,秦国成功地破解了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弊端,为国家的未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它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国家的强度,也让官员体系开始由世袭制向选贤任能制过渡。与此同时,秦国的用人方式更加宽广,不仅注重本土人才,也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这在战国的其他六国中都是无法比拟的优势。
商鞅变法的一个关键在于,它有效地为秦国打开了引进人才的大门,虽然这一模式引来了外部的竞争与残酷淘汰,但秦国始终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对于外来的治国之才来说,秦国给了他们在本国无法获得的机会,因此他们在秦国往往会竭尽全力。然而,这些外来人才终究是“外人”,一旦他们在秦国权势膨胀,面临的可能只有被清除或者死亡的命运。
商鞅变法虽然通过限制本土文化的发展而使得秦国的人才完全依赖外部输入,但这并未阻碍秦国的强盛,反而让其在一系列复杂局势中成功脱颖而出。通过不断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华夏的伟业。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商鞅变法所创造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史记》等。
(图网,侵删)
发布于: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