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持续混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统帅。在这些将领中,最著名且被广泛认可的四位被称作“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位名将分别隶属于两个国家:白起与王翦效力于秦国,而廉颇与李牧则是赵国的顶尖将领。
这四位战国名将虽然分属秦赵两国,且秦赵两国之间连年征战,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们在战场上几乎未尝败绩。如果将这四大名将放到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面前较量,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与王翦尤为擅长进攻战术。战国后期,六国联军围攻秦国未果,只能转为防守。秦军则采取主动进攻策略,频频发动对韩、赵、魏、楚等国的军事行动,因此秦国的将领们普遍善于进攻战术,而白起和王翦无疑是最杰出的两位代表。
展开剩余74%白起号称“人屠”,这一称号绝非虚名。他一生征战不息,累计斩首人数超过百万,攻下城池七十余座,威名远扬于六国之间。据传六国的孩童只要听见白起的名字,便会害怕得哭泣。比如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大破魏韩联军,斩首达二十四万;更著名的是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六万,震惊整个战国。
王翦则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他的时运较白起更为顺利,恰逢秦始皇发起统一六国的战争。王翦与其子王贲联手,几乎完成了除实力最弱的韩国以外的五国征服,被誉为“战国终结者”。尤为突出的是灭楚之战,王翦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击败楚国最后的主将项燕,攻下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彻底终结了强大的楚国势力。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和李牧则以防守见长。赵国自赵武灵王逝世后,君主逐渐衰弱,国家战略由攻转守,涌现出的名将们也更擅长守势。老将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面对秦军的猛烈攻势,凭借险峻地形修筑坚固防御工事,避免与秦军硬拼,计划等待秦军疲惫时再伺机反击。长平之战两军对峙整整三年(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在廉颇的坚守下,秦军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遗憾的是,长平之战后期,赵王孝成王受反间计影响,罢免了经验丰富的廉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军则由名将白起接替指挥,最终四十多万赵军惨遭坑杀。遗憾的是,廉颇和白起两位名将未曾展开巅峰对决。
李牧则是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另一位杰出将领,活跃于与秦国王翦同一时期。他早年驻守代地雁门郡,成功抵御匈奴骑兵,多次斩杀匈奴精锐十余万。后来被调入朝中,成为赵国重臣,多次指挥军队与秦军交战,屡次获胜,如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秦国深知只要李牧存活,赵国难以被灭,于是再次施展反间计,导致昏庸的赵王将李牧处死。三个月后,秦军在王翦带领下击溃赵军。李牧与王翦未曾直接交锋,因此谁更胜一筹仍成谜。
虽然战国四大名将个个勇猛善战,但若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双方根本不在同一层次。与白起、王翦相比,项羽的战绩完全依靠自身过人的勇武与智慧,且更为惊艳。
白起和王翦虽然战绩显赫,攻城拔寨无数,但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秦国无与伦比的强大军力,即使换成其他武将,结果或许也差别不大。换句话说,白起和王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替代性。而项羽则是无人能及的传奇,如在巨鹿之战中,他斩杀秦将宋义,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俘虏秦将王离。值得一提的是,王离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的孙子,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竟败于项羽之手。若王翦在世,或许能与项羽一较高下。又如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精锐军从齐地回师,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令人震惊。
项羽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皆获辉煌胜利。试问如果换成白起和王翦,他们能否做到如此?答案显然是否定。否则秦王也不会派人前往邯郸,用反间计迫使廉颇和李牧离开赵军。
既然白起与廉颇两位善攻名将都无法与项羽匹敌,那么赵国的廉颇与李牧这两位防守大师,更是无法比肩项羽——毕竟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结语: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虽未尝败绩,但若与西楚霸王项羽交战,很可能会惨败。他们与项羽之间的差距极大,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项羽远远胜过他们。
发布于: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